您所在位置:

新闻动态领导发言栏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:三招激活垃圾正能量

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:三招激活垃圾正能量

发布时间:2015-07-05浏览次数:1710

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说:“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,它具有两面性,利用好了就是‘宝’,处置不当便是‘害’。”那怎样处置才恰当?何健亮出三把利剑:慧眼识“珠”、变废为“宝”、趋利避“害”,激活垃圾正能量。


慧眼识“珠”:垃圾分类生态化


何健说,其实垃圾本质并不“坏”,它有许多积极因素。以国家生态示范县德阳市罗江县为例,该县改变对垃圾的负印象,慧眼识“珠”,从3个方面为垃圾找回了“好”。


一是从垃圾的特征中找到了良性“基因”。农村生活垃圾按特性划分为四大类:80%的垃圾可用作生态堆肥,2%-5%的垃圾可就近填埋,3%-5%的垃圾可回收利用,只有10%-15%的垃圾需要集中处理。


二是从垃圾的分类中找到了再生“资源”。按照垃圾分类模式操作,可降解的垃圾采用生物堆肥方式集中处置后,可作为果树、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使用;可回收的垃圾依托废品回收中心,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,通过县设分拣中心、镇设站、村设点,建立起“县—镇—村”回收网络;建筑垃圾则就近选择适宜地点填埋;不可回收、不可降解的垃圾,进入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。


三是从垃圾的功能中找到了三大“效应”,即生态效应、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。该县采用垃圾生态回收模式,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,不仅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、再利用,垃圾堆肥后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。据测算,罗江县每天垃圾可产生200吨有机肥,能满足500亩农田所需肥料,产生了巨大生态效益;实现生态处理后,全县每年可节省不少垃圾转运费及相关人员支出费用,并可为20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。同时,农村面貌的改善,为全县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的环境,为广大群众提供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,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;通过建立生态处理模式,有效化解了农村垃圾运转难题,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、组、户延伸。通过村民自治,群众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得到了提升,人人成了卫生监督员,激发了社会效益。


变废为“宝”:垃圾利用资源化


何健说,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目标就是变废为宝。


如何“变”?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变“旧”为“新”,变“低”为“高”,变“小”为“大”。


变“旧”为“新”,就是改变焚烧等陈旧处理方式,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垃圾处理。四川国栋建设公司提供了成功样本。


四川每年秸秆、稻草产量约为4000万吨。每到抢收季节,农民就焚烧秸秆、稻草,烟雾弥漫,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,影响机场和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和通行。为了变废为“宝”,四川国栋建设公司从美国、德国引进秸秆、稻草高密度人造纤维板生产线,每年消耗250吨秸秆、稻草,替代原木30多万立方米,相当于保护森林30多万公顷。该公司还引进生产线,将废料、树皮等可燃垃圾作为燃料,再生热能,供纤维板生产线所需能耗。按每小时焚烧树皮180吨计算,每年可节省燃煤52560吨。


变“低”为“高”,就是提高变废为宝的质量和水平。长期以来,农村生活垃圾利用率很低,仅占总量的30%左右,而70%的可用物因利用技术能力和水平低下而“付之东流”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“银子化成水”。宜宾市高起点、高水平建设垃圾利用设施,首创无烟垃圾焚烧发电,日处理垃圾2400吨,年发电量1.6亿度,改善了环境,促进了经济发展。


变“小”为“大”,就是使“小”垃圾发挥其“大”功能、“大”效益,造福于民。泸州市中恒节能环保建材公司“借题发挥”,利用发电厂的粉煤灰、煤渣、煤矸石等废弃物生产的隔热砖新型建材,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“宝贝”,每平方米售价160元,可消化发电厂废物100多万吨,实现年产值1.5亿元。


趋利避“害”:垃圾处理无害化


何健说,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大都是把垃圾从城区搬到城郊,堆放起来。这样做占地面积越来越大,不仅污染空气和水源,还给财政造成负担。要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,贵在“创新”。


“创新”,体现在无害处理的科技手段上。2012年7月,由四川省自主研制的磁化低温热解生活垃圾处理设备,全面完成标准化在线环境检测并投入市场。该设备减量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、医疗垃圾等效果显著,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收集难、运输费用高、处理成本高等问题,填补了对偏远、分散和收运体系不能覆盖的农村垃圾处理的空白。


“创新”,体现在无害处理的能力提升上。一座日处理能力400吨的垃圾焚烧锅炉的横空出世,把垃圾无害化处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。该设备由四川华西能源工业公司自主研制,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优于国家环保标准,连续运行时间长,安全性能好。


“创新”,体现在无害处理的攻坚克难上。锰渣是电解锰业最大、最危险的污染源,电解金属锰废渣循环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今年2月,四川大学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成功了“电解锰废渣无害化处理装置”。目前,这套设备有效运行,在废渣、尤其是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和氨氮回收利用上获得重大突破,这对每年要处理1.2万吨固体废物的四川来说,无疑是一大福音,同时表明四川又一次抢先掌握了固体废物处理的新技术。

上一条:加大棚改力度 创新融资方式 下一条:无
返回列表